本文作者
王学勇
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国际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中年危机,律师职业的案源危机伴随执业生涯的始终。特别是在行业内卷的当下,青年律师的行业化发展或许是破解生存与发展焦虑的秘诀之一。行业化发展能使青年律师专注于特定领域或细分市场,从而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专业度和服务质量。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行业特点和运营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法律解决方案,并为客户的长远发展提供增值服务。
笔者以熟悉的影视行业为例,分享一下青年律师行业化发展的益处、如何利用行业化发展拓展客户、打造个人品牌;以供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青年律师行业化发展的益处
首先,在律师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行业化发展可以帮助青年律师形成独特的专业优势,减少因知识面过广而导致的服务不精准问题。这种特定行业内的纵向专业化不仅提升了律师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吸引更多客户。笔者曾先后服务过六家文化类国有及民营企业,涵盖了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及MCN机构、体育俱乐部、图书出版等领域。
与房地产行业法律服务相比,这些业务虽然资金体量不大,但却对版权知识、融资模式、风控等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吃透文化产业版权运营及融资模式,给客户提供的法律解决方案很容易“隔靴搔痒”。客户会觉得你提出了一堆风险,但只是懂法条规定,不懂行业,没有入门或没有入行,这样便很难取得客户的信任。
其次,行业化发展有助于青年律师在特定领域内建立鲜明的专业形象,通过优质服务和口碑传播,逐步形成律所品牌与个人品牌。这种品牌效应能拓展律师跨界合作的机会和职业的发展空间。笔者在服务文化影视企业过程中,由于同时服务六家文化影视企业,且打通了小说、剧本、项目孵化、融资、制作、宣发、自媒体、电子商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客户及同行遇到行业内的难题,会首先想到行业内的专门律师。
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在服务同类型客户的过程中,要积极参加客户行业的研讨会、项目评审会,积极撰写文章,抓住公开发言的机会发表高质量的法律观点。为了深入了解影视项目孵化中的商业及法律要点,笔者曾多次和客户探讨影视剧本的市场定位、投资模式、宣发方案、创意及政策风险,只有真的躬身入局,陪同客户一起成长,才能感同身受并相应地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法务、商务、税务一体化的法律解决方案,最终客户会主动地引荐,形成行业内良好的口碑。
最后,专注于特定行业的青年律师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同时服务质量有保障。这种模式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有利于青年律师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首次拿到小说出版合同、版权许可协议、电影联合投资协议、演艺经纪合约这类文化行业常见的合同时,也是一头雾水,如果只是针对法律条款泛泛审查一番,客户会觉得律师的存在感较弱或没什么用,青年律师自己也错失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好的方法是和客户方的业务人员打成一片,和他们电话或面谈交易背景、真实目的、行业要点,这样就能快速将一个行业的合同类型化、规范化,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合同,轻车熟路,效率及专业度就有了极大的提升。行业内合同审查的多了,甚至能将关键的合同条文及风险点烙印在脑海中,服务成本降低,服务质量却提高了,便也不再担心行业的内卷与竞争。
二、青年律师如何利用行业化发展获客
以前,老一辈的资深大咖律师们对律师营销是不屑的,但现在这种声音少了很多。青年律师要生存、要获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青年律师如何利用行业化发展来快速获客,这里分享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行业与专业定位要精准
青年律师应结合自己执业所在城市的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并通过标签化传播增强客户记忆。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市场容量与需求,可以多关注各级法院的工作报告,多向律协工作人员、司法局工作人员及前辈律师请教,市场需要什么律师,自己有哪些专长,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行业与业务定位的最大公约数。
笔者对文学、文化有一定的情结,团队里来了影视文化类的顾问单位及纠纷案件,便积极争取参与,当兴趣与技能合二为一,所有的枯燥便都不是事儿。
当然,一定要结合城市发展、市场需求现状、自身创收目标做整体考虑,来定位自己精专的行业与专业,否则一厢情愿,脱离市场需求,到最后所获寥寥,难免会失望。
(二)积极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青年律师提供了新的机遇。青年律师可以通过建设律师网站、抖音(快手、小红书)、运用SEO优化和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个人品牌建设和网络营销。通过发布高质量的法律内容、参与线上活动等方式,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客户认知度。
互联网技术的风口每隔四五年会迭代一次,青年律师最好保持开放的思维,对新事物勇于尝试。否则机遇来了,一开始看不上,后来看不懂,到最后幡然醒悟,行业风口却过去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律师行业是一个风险防范类的保守型行业,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营销获客时,不要去做有违职业形象的事,那样虽然能获取短暂的所谓流量,但对精准获客助益甚微,对自己长远的发展也不利,徒增看热闹的网络围观者而已,还是要多专注于高质量法律内容的输出。
(三)打破部门法壁垒,注重跨界合作
有了明确的行业定位后,除了积累行业法律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外,青年律师还应积极参与行业内的各类活动,建立广泛的人脉网络,并通过合作联盟拓展客户资源。例如,定位为物流行业的,可以与当地物流协会等开展跨界合作,从而吸引更多客户。为了分散青年律师的创收风险,对于其他类型的案件与客户,也应当加强研究与开拓。
以笔者服务的影视行业为例,虽然主要服务影视文化类企业,但笔者除了深入研究民商事法律外,对行政法、甚至刑法都有涉猎,影视行业作为行政强监管行业,不懂行政法是不行的,影视行业融资链条较长,对常见的经济类犯罪也要有所涉猎。从这个角度讲,行业化的发展打破了部门法的壁垒,即便将来行业发生周期性的起伏,青年律师在一个行业积累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快速平移到其他行业的。当然,如果能一开始就一专多能,同时专注于多个行业,对冲一下行业周期性下行的风险,也是不错的选择。
Copyright©2022 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联系静昇
Contact J.S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民族路101号商务楼1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