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王学勇
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国际法律事务部副部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涉及交通、能源、水利、产业、科技、消费、生态、改革等多个方面。规划纲要强调要注重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目前,川渝两地的海外华人华侨工作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四川省通过广泛的海外商会网络和有效的侨务工作,促进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重庆市通过完善的权益保护制度和政策支持,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平台。两者都致力于增强华侨华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推动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华侨华人作为联通成渝地区与世界的桥梁,具有独特的语言、身份与群体优势。
一、海外华侨华人在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独特地位
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人数已达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自1990 年以来,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海外华人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高的提升;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又促进了中国因素的扩展和影响。过去 30 多年里,不少华侨华人上层人士,已经成为住在国政府机构和大众媒体的“意见领袖”;部分华侨华人甚至参加当地选举,成为中上层政治领袖;商业领域的社会贤达更是层出不穷。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是我国在海外的现实存在与符号象征,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自身独特的地位。
华侨华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侨华人功不可没。”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作为联通成渝地区与世界的桥梁,其地位独特,特别是其语言、身份与群体优势,让他们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客居他乡,奋力拼搏,抱团发展,主动融入所在国,很多成为当地的精英,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融通海外的天然优势。当前我国海外引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其中回国效力的主体就是海外华侨华人。部分华人精英在当地建立了人脉网络、资本网络、文化政治网络、科技信息网络等资源系统,这些资源优势,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经济基础与天然渠道。
海外华侨华人具有对我国的民族认同,有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基础。从历史来看,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有天然的情感联系,对祖籍地有清晰的记忆,对中华民族有较高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对民族复兴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内心予以认可,有极强的报国之心,有意愿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因此,如果能调动华侨华人的积极性,争取当地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有助于壮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参与主体。
二、海外华侨华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海外华侨华人作为连接成渝地区与外国的桥梁和纽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他们具有双文化或多文化背景,拥有跨文化理解优势,对精准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有天然优势,更有利于求同存异,促进成渝地区的对外交流合作,能有效架起成渝地区对外交流的桥梁,向世界绍介成渝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从经济角度来看,华侨华人通过跨国经营和投资,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帮助成渝地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减少贸易摩擦并降低交易成本;华侨华人的产业基础和人脉资源可以推动成渝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经贸合作,并助力西南地区企业“走出去”。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了跨国性、全球性、扩散性的商业利益相结合的精英关系网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等渠道,积极宣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民心相通。“他们有着双重文化的优势,可以依靠形式多样的华文媒体、充满活力的华人社团、极其丰富的智力资源,”[3]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他们的双重文化浸润优势,有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从政治角度来看,华侨华人在反对分裂势力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民间机构向国外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客观介绍中国最新方针政策措施,增进外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政策沟通,增强双边互相合作。
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华侨华人中蕴含的政治与外交资源、资本和产业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发挥其沟通中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践路径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了进一步发挥华人华侨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作用,应进一步探索新的机制、平台和路径,以实现共赢发展。
(一)制定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专项规划
如何向国内及国际社会传播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吸引海内外客商参与到建设中来,这需要我们以海外爱国华侨华人为重点工作抓手之一,制定专项规划,加大资源投入,出台指导意见,加大对涉侨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各类便利条件。对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专项规划,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有关部门对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障碍,要及时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有序指导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建设工作。
(二)发挥侨界独特优势,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新贡献
通过侨界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促进成渝地区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互动。要发挥侨联的独特优势,广泛团结联系海外华侨华人,加强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成渝地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家群体的健康成长。建议把发挥华人商会作用纳入当前及中长期侨务工作规划,密切联系各华人商会、重点华商;组织侨企参与成渝地区各类社会活动,通过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等机构邀请侨企参加川渝地区各类论坛等活动,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新贡献。
(三)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项目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首先,成渝地区要主动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交流环境和创新生态,这将为华侨华人提供更多的便利,使他们成为连接国内外的重要桥梁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构建立足中西部、面向东盟、联通全球的对外交往格局,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成渝地区投资兴业,举办更多国际会议和赛事,这种跨区域的交往和合作模式将进一步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回乡创业,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的协同发展。
其次,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协同发展同城化,唱好“双城记”,共同打造巴蜀文旅产业生态圈,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吸引更多的华人华侨参与其中,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等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项目保护和川菜、川剧、重庆火锅等文化传承,并联合举办展示传承活动,促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升成渝地区文化影响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增长。
第三,完善翻译人才培养布局,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能力,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更专业的口译和笔译服务。通过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川渝地区和海外华人华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推动经济圈的整体发展。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合作。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工程和区域合作项目,助力川渝城市群之间实现基础设施更高维度的互联互通,促进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
(四)发挥侨企创新优势,联动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
充分发挥成渝地区侨企创新优势,联动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完善成渝地区联动布局,出台成渝地区侨资企业引进规划,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加强两地联动;开辟侨资企业引进专项通道,为侨企原始专利、原始创新提供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政策支持;侨商侨企具有国际化视野,善于运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掌握前沿科技发展动态和管理经验。鼓励归侨中的优秀创新人才、管理人员参与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研究,加大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力度;扩大制度性开放,以深化高水平开放为核心,努力在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加强与侨商侨企的科技创新合作。构建成渝地区侨资企业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数据库,围绕成渝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培育涉侨重点项目,助力成渝地区领军项目建设。